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,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,但杨丹老师在207班执教的这节《有余数的除法》一课,让我们对“如何上数学课”有了新的认识。
首先,杨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,用分草莓来引入,提出开放性的问题,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,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。
其次,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。杨老师在原来的6个草莓的基础上增加一个,变成7个草莓,再请学生动手按2个一盘来分一分。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不能平均分的现象——余数的产生。通过这种摆一摆,人人动手操作,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,让学生对余数的理解更加深刻。
另外,杨丹老师的课形式新颖,趣味性强,使人耳目一新。不仅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,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被她牢牢地吸引住。
杨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,层层深入,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,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,让学生动手操作,自主探究,合作交流,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。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,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,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、促进者的作用。正因为如此,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。
“教学离不开教研,要以研促教,以研兴教。”此次教学活动,给我们小学数学低段组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,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,在小数低段组这个凝聚力强的家庭里,在这样的研讨氛围中,我们的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,学生的数学素养将在更高效的课堂中得到有效的提升。
撰稿:赵运兰
一审:杨丽娟
二审:柯尊波
终审:唐红兵
供稿单位:珠海新徽实验学校